今日文章数:0
昨日文章数:0
总文章数:7386

当前位置:首页> 历史 > 拟行路难

拟行路难

2023-05-01 21:30:04 来源: 网络   编辑: 佚名   浏览(40)人   
0
泻水置平地,各自东西南北流。
人生亦有命,安能行叹复坐愁!
酌酒以自宽,举杯断绝歌路难。
心非木石岂无感?
吞声踯躅不敢言。

作品鉴赏

这首“泻水置平地”是鲍照《拟行路难》中的第四篇,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,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,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。诗歌起笔陡然,入手便写水泻地面,四方流淌的现象。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,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。然而,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,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。作者运用的是以“水”喻人的比兴手法,那流向“东西南北”不同方位的“水”,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。“水”的流向,是地势造成的,人的处境,是门第决定的。因此起首两句,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,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。诗人借水“泻”和“流”的动态描绘,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。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:“起手万端下,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。”这种笔法,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。接下四句,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。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,而是首先以“人生亦有命”的宿命论观点,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,并渴望借此从“行叹复坐愁”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。此句(安能行叹复坐愁)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宽慰自己。继而又以“酌酒以自宽”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。然而,举杯消愁愁更愁,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《行路难》歌声,也因“举杯”如鲠在喉而“断绝”了。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,胸中郁积的块垒,已无法借酒浇除,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,在烦忧中获得宽慰。这种口吻和这笔调,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,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,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。诗的结尾,作者才吐出真情。“心非木石岂无感”,人心不是草木,不可能没有感情,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,遭遇人间的不平,不可能无动于衷,无所感慨。写到这里,诗人心中的愤懑,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,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。尽情宣泄,放声歌唱,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。然而出人意料的是,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:“吞声踯躅不敢言!”到了嘴边的呼喊,却突然“吞声”强忍,“踯躅”克制住了。社会政治的黑暗,残酷无情的统治,窒息着人们的灵魂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,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、徘徊难进的地步了。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,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,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,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。而这种不幸的根源,已经是尽在言外,表现得很清楚了。所以,前文中“人生亦有命”的话题,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。这首诗托物寓意,比兴遥深,而又明白晓畅,达到了启人思索、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。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,全篇构思迂曲婉转,蕴藉深厚。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:“先破除,后申理,一俯一仰,神情无限。”清代沈德潜评价说:“妙在不曾说破。”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。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,五言、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,韵脚由“流”、“愁”到“难”、“言”的灵活变换,这一切,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。沈德潜说,此诗“妙在不曾说破,读之自然生愁。”


鲍照(约414年-466年),字明远,人称鲍参军,东海郡人(今江苏涟水县北),南朝宋文学家、骈文家、诗人。他的文章风格浑、朴,与同时代的浮华、奢靡文风相左。胡应麟在《诗薮》中称他是“李、杜先鞭”。以现代的术语来说,鲍照的诗文则颇有写实主义倾向。
宋元嘉(424年—453年)中,刘义庆以鲍照为国侍郎。他也曾担任过衡阳王刘义季、始兴王刘濬的国侍郎。其后成为中央政府直属的太学博士、中书舍人、海虞令、秣陵令以及永嘉令等职位。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,由于任前军参军,世称鲍参军。466年刘子顼遵奉其兄刘子勋为正统的宋帝,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(465年底弑杀前者的长兄暴虐的前废帝刘子业,自立为帝),参加了所谓的“义嘉之难”(义嘉为刘子勋之年号)。刘子勋与刘子顼在同年兵败被杀
【版权与免责声明】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1439028666@qq.com ,我们将及时沟通!进行立即删除处理。对于发布虚假消息的会员,确定发布为虚假内容的,进行采集取证!本平台有任意处置权!也可实际情况提供给第三方!本站内容除了 98link( seo.98link.com )特别标记的原创外,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,涉及言论、版权与本站无关,本平台为免费软文发布平台,无任何收益不接受任何勒索控告行为!